2014年12月22日星期一
射電望遠鏡
探測天體射電輻射的基本設備。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、頻譜及偏振等量。通常,由天線、接收機和終端設備3部分構成。天線收集天體的射電輻射,接收機將這些信號加工、轉化成可供記錄、顯示的形式,終端設備把信號記錄下來,並按特定的要求進行某些處理然後顯示出來。表征射電望遠鏡性能的基本指標是空間分辨率和靈敏度,前者反映區分兩個天球上彼此靠近的射電點源的能力,後者反映探測微弱射電源的能力。射電望遠鏡通常要求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高靈敏度。
根據天線總體結構的不同,射電望遠鏡天文望遠鏡可分為連續孔徑和非連續孔徑兩大類,前者的主要代表是采用單盤拋物面天線的經典式射電望遠鏡,後者是以干涉技術為基礎的各種組合天線系統。20世紀60年代金相顯微鏡產生了兩種新型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——甚長基線干涉儀和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,前者具有極高的空間分辨率,後者能獲得放大鏡清晰的射電圖像。世界上最大的可跟蹤型經典式射電望遠鏡其拋物面天線直徑長達100米,安裝在德國馬克斯•普朗克射電天文研究所;世界上最大的非連續孔徑射電望遠鏡是甚大天線陣,安裝在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。
1931年,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裡,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•楊斯望遠鏡基發現: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最大值的無線電干擾。經過仔細分析,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:這是來自銀河中射電輻射。由此,楊斯基開創了顯微鏡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。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。5米、高3。66米的旋轉天線陣,在14。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“扇形”方向束。此後,射電望遠鏡的歷史便是不斷提高分辨率和靈敏度的歷史。
博主好站推薦:
訂閱:
發佈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